欢迎来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所  
注册  |  登录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专家委员会 专业人才库 人才测评 企业招聘 培训动态 培训服务 证书查询 高校招聘 最新公告 联系我们

  热门资讯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做好留学人才 

· 中国需提升人才全球配置能力 

· 新时代 留学人才大有可为 

· 【图解】习近平引领加快建设创新型 

· [职通车]天津人才新政6天落户58 

· 新起点,开启中国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 全国高技能领军人才座谈会在北海举 

· 习近平:技术和人才是网络强国关键 

· 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 吸引海 

· 【职通车】京沪入局“升级版”人才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研究 > 人才美学研究

人才美学研究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16-01-01 13:07:07   浏览:2637次  字号: [大] [中] [小] [收藏]

人才美学在我国的研究还刚刚起步,但已经开始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从1979年至今,人才美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其研究大致经历了审美教育理论研究和人才与审美研究两个阶段。

一、研究概述
30年来的人才美学理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前人才美学”与“人才美学”两个阶段:
(一)前人才美学时期(1979~1999年)
在前人才美学阶段,以审美教育理论为缘起,人才学与美学的交叉渗透为人才美学的生成提供了理论动力。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拨乱反正到1986年12月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这一阶段主要是批判极左思潮对美育的否定,周扬、朱光潜和洪毅然等诸多前辈先后发表文章,争取恢复美育在教育方针中应有的地位。洪毅然在《论美育》一文中大声疾呼:“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也是不应当忽略美育的!”洪毅然,《论美育》、《美学》,1980年第3期。随之,在1980年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上,许多学者倡导恢复美育。此后,中华美学会成立了美育研究会,中国高教学会成立了美育研究会。1986年12月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标志国家对美育的高度重视。曾繁仁著,《美学之思》,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4页。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文规定把美育纳入教育方针。这十几年是美育研究茁壮成长的时期,初步形成了美育研究的新浪潮。
(二)人才美学时期(1999~至今)
这一阶段是美育研究走向深入和拓宽领域的时期,人才美学研究开始萌芽和发展。在美育研究方面,学者们从研究学校教学中的美育、学校环境的美育,再到社会美育、自然美育和艺术美育,各类研究不断深入。2000年人才美学研究开始萌芽,薛永武在《西方美学论稿》薛永武著,《西方美学论稿》,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67页。中提出了“人才美学”的概念,人才美学的研究得到逐渐拓展和深入。

二、研究进展
(一)美育研究的进展
关于对美育史的研究。从美学史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具有悠久的审美教育的历史。学者们探讨了西方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美育思想、贺拉斯的“寓教于乐”,特别是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的美育思想,揭示了西方审美教育的悠久传统。同时,学者们还探讨了中国古代的“乐教”传统,分析了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思想,研究了《乐记》中“移风易俗”和“天下皆宁”的教化思想。特别是到了近现代,清末民初的王国维1906年写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德育智育美育(即情育),三育并行逐渐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又加体育,便成为完全之人物”,初步具有了全面发展的思想。蔡元培在1912年任教育总长时,注重道德教育,并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强调了美育对情感的陶冶作用,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
学者们还对传统美育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单世联、徐林祥的《中国美育史导论》徐祥林著,《中国美育史导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以翔实的史料表明传统美育精深博大、源远流长,熔铸了恢宏而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指出了传统美育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从美学史和教育史来看,许多美学家和教育家普遍重视美育,大力倡导美育,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但在讨论我国教育方针时,仍然存在着“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种主张,甚至也有人主张把美育并入德育,或将美育渗透到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美育的多种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认为美育具有完善人格的作用。学者们普遍认为,对健康人格的教育与培养已是当务之急,而审美教育对塑造健康人格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譬如,赵洪恩的《美育与人格塑造》(《教育研究》1991年第6期),杜卫的《试论美育的心理机制》(《教育研究》1993年第8期),刘军的《论审美教育与健康人格的关系》(《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3期)等。学者们认为,美育发展人的感性,也有利于人的理性的健康发展,最终使二者统一和协调起来,是塑造健康人格必不可少的手段。除了专门研究美育完善人格的文章以外,很多谈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章,也几乎都谈到了美育促进人格完善的问题。
第二,美育具有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作用。譬如,向东方的《浅谈第二渠道中的审美教育》(《教育研究》1985年第11期),柴焰《现代境遇中审美教育的功用》(《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姜敏的《论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等。学者们认为,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现美和创造美及欣赏美的能力,培养和开拓这种能力是审美教育更重要的任务,人们感受和鉴赏美是为了创造美。许多探讨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或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章,也几乎都涉及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内容。
第三,美育具有开发创造潜能的作用。譬如,申振信的《审美教育与科学创造力——谈智育必须和美育相结合》(《教育研究》1986年第8期),杜卫的《美育与创造力的发展》(《教育研究》1991年第8期),薛永武的《审美:诱发潜能的加速器》(《中国人才》1997年第4期),刘向信的《试论审美教育与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李颖、王洪波的《审美教育——提升创造力的基本路径》(《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张阿霞的《试论审美教育对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胡炼的《审美教育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7期)等。学者们普遍认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审美教育能激发人们对科学现象和科学理论的探求,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性思维。
第四,美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者们认为,美育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整体性的,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譬如,王晓旭的《美育史及美育的作用初探》(《教育研究》1985年第8期),赵国乾的《论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刘士林的《审美教育与人的人性化》(《民族艺术》2001年第1期),段虹的《审美教育与人的完善》(《北方论丛》2001年第3期),吴雨潼的《人的完善:对审美教育的价值呼唤》(《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曾繁仁的《审美教育:一个关系到未来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大课题》(《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贺克、李越恒的《加强审美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教育科学》2003年第1期),谢春玲的《试论新世纪审美教育的紧迫性》(《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周立群的《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教育科学论坛》2008年第4期)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审美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五,美育对于科学的促进作用。譬如,贺志朴、姜敏的《艺术教育学》贺志朴、姜敏著,《艺术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认为,艺术教育的功能渗透或融入科学活动,有助于科学认识真理。审美把握事物形式的多样性,可以作为科学认知的起点,从多样化的现象中去寻找事物的因果联系,有助于从直观中认识真理的实在性。艺术审美与科学认识可以相融不悖。审美作为创造形式活动,培养和锻炼人们对形式的自由直观、操作和制造能力,融入或转化为技艺和技术,构成物质性的自由造形力量,从而实际创造一个审美的物质文化世界。柴焰的论文《以美启真——审美教育的现代意义》(《中国成人教育》2003年第3期)也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美育对于求真的重要性。
第六,美育对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譬如,王畅的《审美教育的类型与文化型的审美教育》(《教育研究》1991年第11期),马兰芝的《审美教育与跨世纪人才培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赵伯飞、张涛的《论审美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理论导刊》2007年第1期)等。学者们认为,人的素质的完善与审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美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除了上述研究美育的论文以外,改革开放以来,还出版了较多的美育理论专著和教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曾繁仁的《美育十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杨恩寰的《审美教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蒋冰海的《美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杜卫的《现代美育学导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单世联、徐林祥的《中国美育史导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廖家骅的《音乐审美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出版),金开诚、龙协涛的《现代美育教程》(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杜卫的《美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杜卫的《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曾繁仁的《走向21世纪的审美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梁福镇的《审美教育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季南的《艺术教育审美化研究:艺术、教学、审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曾繁仁的《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全国高校音乐教育学会组编的《美的启迪——全国著名专家谈美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廖家骅的《音乐成才之路∶关于音乐人才学的构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此外,研究中小学各科教学中的美育的文章和论著数量相当客观,特别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文章尤其丰富。
(二)人才美学研究的进展
人才美学的产生一方面要受到人才学和美学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直接受到美育学的影响。从人才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轨迹来看,人才学和美学是促进人才美学产生的两大学科,而人才美学也是人才学与美学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产物;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美学又得益于美育学的启迪。
1.人才美学研究的基本线索
在人才美学的研究方面,薛永武基于对人才学与美学的双重思考,把人才美与社会美和谐统一起来,较早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薛永武长期研究人才学与美学,出版《新世纪人才学》(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出版)、《大学生潜能开发与情商育成》(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人才开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人才与审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西方美学论稿》(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先秦两汉儒家美学与古希腊罗马美学比较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出版)等著作。另外,还参加了《美育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出版)和《教师美育学》(济南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研究。在2000年出版的《西方美学论稿》第十章“开创德国古典美学的巨擘——康德”中,薛永武使用了“人才美学”概念,提出了“最高的社会美则应是人才的美”薛永武,《西方美学论稿》,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67页。的观点,阐释了康德的“崇高”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分析了康德“美的理想对建构人才美学的启迪”:“康德把美的理想界定为理想的人的美,这对于建构人才美学具有重要的启迪。求真、向善、爱美作为人类永恒的三大主题,既揭示了三大领域的相对独立,又蕴涵了三大领域的互渗统一。向善以求真为前提,真中有善,善中有真,体现了真与善的统一;爱美以向善为前提,善中有美,美中有善,体现了善与美的统一。这两个统一又归于真善美三者的互渗统一。在自然向人的生成过程中,随着自然人化的演进,自然界愈来愈蕴涵了真善美的统一;在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中,整个世界也正在随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深入发展,愈来愈展示出真善美的统一。世界真善美的统一集中通过人类及其劳动成果显现出来,而这种显现本质上又必须以人类所具有的真善美的统一为核心的。这就是说,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美化世界总是通过人类自身发展的真善美的统一凸现出来。由此制高点出发,审视康德美的理想,他把美的理想界定为理想的人的美,这是非常重要的真知灼见。实践业已证明,离开人的美,孤立、抽象地研究形而上的美,是没有生命力的,本质上是反实践、反美学的。因此,康德提出美的理想,这对于生命美学的拓变,尤其是对于建构人才美学,是颇有启迪的。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最高的自然美是人体的美,而最高的社会美则应是人才的美。显然,人体美与人才美的和谐统一,这正体现了美的理想,由此也可看到康德关于美的理想对于今天建构人才美学的启蒙意义。”薛永武,《西方美学论稿》,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67页。
薛永武在2005年6月7日《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提出“人才的美是最重要的审美文化”,“以人才的美为最高社会美的价值取向”的观点,为研究人才美学做了理论的铺垫。作者通过对中国美学史和西方美学史的分析,认为古代美学家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美和人才的美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于我们建立人才美学也不无启迪”。作者认为“从学理上探讨人才的美,这在理论上有助于拓宽美学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有助于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引导人们追求人才的美。可以说,从审美的角度倡导人才的美,无疑等于找到了美学与人才学嫁接的最佳结合部”。
薛永武提出“人才美学”,既是对生命美学的借鉴,也是对美国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关于“身体美学”的回应。理查德·舒斯特曼把身体美学定义为:“对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感觉审美欣赏(aisthesis)及创造性的自我场所——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因此,它也致力于构成身体关怀或对身体的改善的知识、谈论、实践以及身体上的训练。”[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峰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54页。薛永武认为,身体美学的主旨是侧重于从形式美的角度对人的美进行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人作为自然美所具有的审美特性,而忽略了人作为社会美所具有的审美属性,也未能从真和善的高度统一中研究人才的美,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身体美学传入我国以后,对我国美学理论上和审美实践上都产生了比较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在实践层面上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薛永武著,《人才与审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
薛永武2006年主持青岛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人才美学:人才开发的新视域》,作者开始系统研究人才美学。他在出版的《人才开发学》薛永武著,《人才开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中专章研究了“审美愉悦与人才开发”,而他的专著《人才与审美》一书的出版则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人才美学的专著。作者根据人才学与美学的交叉融合,切入人才与审美的互动关系,提出“人才美学”的构想,对人才美学的内容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其中,作者探讨了人才美是最高的社会美和最高的文化美,也是最重要的审美文化。作者以此为理论基石,深入研究了人才美的本质、特征与创造,人才美的价值与确认,判断人才美的标准,人才美的发现与鉴赏,人才开发与自然美,人才开发与艺术美,人才开发与社会美,人才开发与崇高理想,人才开发与审美优化人生等一系列人才美学的命题,阐释了审美是实现人类本质、优化人类生命的重要方式、人才开发需要审美促进身心的平衡与解放、人才开发需要审美促进智能的优化与和谐、人才开发需要审美促进个性的优化与和谐等问题。
此外,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李翔德发表的一篇文章《刘邵〈人物志〉的人才美学思想》李翔德,《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版。。作者认为,刘邵的《人物志》不仅是一部政治学、人才学、心理学著作,还是从生命本原阐发人才性情美、伦理美的美学著作。我们从论著风格上来看,刘邵的《人物志》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各类不同人才的美学特征,客观上也给后世研究人才美学提供有益的启迪。
2.人才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人才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既要吸收人才学的基本原理,又要运用美学的原理对人才进行审美的烛照和探幽。人才美学大致可以包括如下几个部分:第一,人才与审美的关系;第二,人才美的本质、特征与人才美的创造,包括人才美的内在构成和外在显现、人才美的特殊性和本质丰富性、人才美的共同性(研究人才的精神美、情感美、个性美、高峰体验、成才的自由性、成才的个体非功利性、成才的愉悦性、人才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现出创造性和进步性的美、劳动成果作为人才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所蕴涵真和善相统一的感性美等)、人才美的丰富性和视域差异性等;第三,人才的美是最高的社会美;第四,人才美是最高的文化美;第五,人才美的价值与确认;第六,人才美的发现与鉴赏;第七,人才开发与自然美;第八,人才开发与艺术美;第九,人才开发与社会美;第十,人才开发与崇高理想;第十一,人才开发与审美优化人生。此外,人才美学还可以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交叉中审视人才的美;从横向上研究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群体和不同性别人才的美;从纵向上研究个体美的发展变化和不同年龄层次人才的美;从人才美之间的互相促进与互相影响中阐释人才美的共生效应等。

三、研究的未来趋势
(一)人才美学的研究价值将日益被社会重视
传统美学由于以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缺乏对社会美的关注,不自觉地走进了“形而上”的狭窄空间。人才美学一方面关注人才开发,一方面研究人才的美。前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后者体现美学学科自身发展内在逻辑的需要。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以人才为时代动力,而人才美属于社会美的范畴。因此,研究人才美学,力求把人才学与美学结合起来,无论是在社会实践意义上还是在理论维度上,都是一种新的探索。
从人的本质来看,任何个人总是试图在现实中去创造和展现自己的本质。从现实美的核心来看,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美固然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感性形象,但美的核心却是那些创造美的杰出人才。自然美作为人化的自然,其实质不是一般的人化,而是人类正确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从哲学上看现实美的审美价值,一方面,最高的自然美是人体美;另一方面,最高的社会美则是人才的美,即那些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各类人才所蕴涵的美。
人才美是最高的社会美。把人才美视为最高的审美价值,这不仅符合人类对现实审美关系的本质概括,而且也符合人才学对人才所作的质的规定性。从人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来看,美的事物尽管通过必要的感性形式为人们提供直观的审美对象,但这些感性形式必须反映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人的外在美作为感性的形式,虽然能够赏心悦目,但不如真与善相统一的感性形象——人才美,更具有长久的魅力。
审美实践表明,不管社会美多么丰富多彩,不管是侧重于内容美还是形式美,就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来讲,程度最高的理所当然是人才的美,即人才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既体现了人才认识世界的真,又蕴涵了改造世界的善。这种真与善的高度统一,既以一般社会美为基础,又是对一般社会美的超越。因为人才的美居于社会美的顶端,所以,提倡人才的美,在理论上有助于拓宽美学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有助于社会建构正确的审美取向,引导人们追求人才的美,而不再过于迷恋金钱、权力或外在美的修饰等。
再从人才学对人才本质的规定性来看,人才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性与进步性的辩证统一。人才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一特定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都体现了求真向善的高度统一,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即使从人才自身来看,其内在的心灵——创造性与进步性,这是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的内在依据,无疑是真善美的;其外在显现——物化了的生命活动即创造性成果,也正是人才创造性与进步性内在本质的感性显现,也蕴涵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即劳动成果具有科学性(真)、进步性(善)与审美性(美)的统一。很显然,人才参与创造性社会实践的过程,是人才的内在本质自觉外化和感性显现的过程,也是人才的真善美外化为劳动产品的过程。换言之,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来看,人才不仅实现了认识论意义上的最高的真,实现了伦理学意义上最高的善,而且也实现了审美意义上最高的(社会)美。
(二)人才美学的研究难点将会逐一突破
人才美学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对人才学和美学的交叉融合,通过阐释二者的内在关系,对生存美学和生命美学进行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理性提升,以促进人类在审美生存和完善生命中实现生命的价值。人才美学研究的难点有三:第一,对人化自然所蕴涵的人才美的探究。人类如何对自然事物进行审美观察,这不仅涉及自然事物本身的形式和属性等,也要涉及人类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即自然美也需要各类人才的发现和确证。第二,深入研究人才学和美学之间的互动,促进二者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中的共生效应。第三,人类在审美生存和生命美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相互转换的关节点和内在机制。
(三)人才美学研究将进一步体现人才学与美学的互渗融合
美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是唯一的审美主体和最重要的审美对象。人才作为重要的审美对象,是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和谐统一,也体现了外在美与内在善的和谐。通过对国内外美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在借鉴实践美学、生存美学和生命美学的基础上,在理论上探究人类在生存美化和生命美化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探索实现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价值融合与统一的内在机制;而通过探讨人才与审美的互动关系,深入研究人才美学,则力求彰显人才美所蕴涵的必然和自由的统一、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统一、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人才美学的研究是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新探索,体现了人才开发的新视野,也是一种新的跨学科整合研究。
人才自身除了具有一般人的社会本质以外,还特别具有创造性、进步性和审美性。人才的审美性来源于人才的创造性和进步性,又体现了人才的审美本质。从人才美学来看,它侧重于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维度出发,把握人才的创造性和进步性向审美性的转化与显现,审视人才的审美本质及其特征。但是,人才美的本质与人才的审美本质既有联系,又不同于人才的审美本质。我们之所以肯定人才美,就在于人才美从根本上超越了一般的诗意地生存,真正指向了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才美不仅表现为人才自身的美,而且还表现为人才创造性和进步性的实践活动过程的美,表现为人才创造的劳动产品的美。
因此,确定人才是最高的社会美,探索人才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入研究人才与审美的互动关系,这既有利于开拓研究人才问题的新思路,又符合社会美以内容取胜的美学原理,有利于引领人们欣赏人才美的价值。21世纪是人才开发的新纪元,也是美学广泛渗透到社会实践各个领域的扩张期,美学研究只有走出象牙之塔,审美活动只有超越艺术领域,迈入生产领域,向社会实践渗透和扩张,广泛地弥散到人才创造的各个领域,才能使美学更好地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和实践价值。

四、代表作介绍
(一)曾繁仁,《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一书从美学的应用和审美教育的时代变迁出发,致力于当代美育理论及其实践模式的创新建构,全书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融贯中西,打通古今,对美育及其当代性进行了多维的思考。其中,作者探讨了我国当代美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美育学学科深化、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艺术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全球教育中的审美多样性与人类创造力、审美教育中感性的意义、艺术与美感性的意义、艺术与美感经验的教育价值、科学与美、艺术教育的终极关怀、当代中国建设性的美育理论等许多具有当代性的美育问题。特别是作者还提出了建构当代“大美育”实施体系的宏伟设想,把“大美育”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凸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愫,显示了宽广的学术视野和远见卓识。
(二)薛永武,《人才与审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
《人才与审美》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人才美学的专著。作者根据人才学与美学的交叉融合,提出“人才美学”的构想,对人才美学的内容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其中,作者探讨了人才美是最高的社会美和最高的文化美,也是最重要的审美文化。作者以此为理论基石,研究了人才美的本质、特征与创造,人才美的价值与确认,判断人才美的标准,人才美的发现与鉴赏,人才开发与自然美,人才开发与艺术美,人才开发与社会美,人才开发与崇高理想,人才开发与审美优化人生等一系列人才美学的命题,阐释了审美是实现人类本质、优化人类生命的重要方式、人才开发需要审美促进身心的平衡与解放、人才开发需要审美促进智能的优化与和谐、人才开发需要审美促进个性的优化与和谐等问题。


 

相关链接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专家委员会 | 专业人才库 | 人才评测 | 企业招聘 | 培训动态 | 培训服务 | 证书查询 | 合作联盟 | 最新公告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所  联系电话:  010-83687696   传真:010-83687696 邮箱:rczlyjs@126.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88号  邮编:100070   法律顾问:邓小华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学术探讨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着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