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所  
注册  |  登录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专家委员会 专业人才库 人才测评 企业招聘 培训动态 培训服务 证书查询 高校招聘 最新公告 联系我们

  热门资讯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做好留学人才 

· 中国需提升人才全球配置能力 

· 新时代 留学人才大有可为 

· [职通车]天津人才新政6天落户58 

· 【图解】习近平引领加快建设创新型 

· 新起点,开启中国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 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 吸引海 

· 全国高技能领军人才座谈会在北海举 

· 【职通车】京沪入局“升级版”人才 

· 天津进一步升级人才“绿卡”服务功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研究 > 人才教育学研究

人才教育学研究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16-01-01 13:05:07   浏览:3045次  字号: [大] [中] [小] [收藏]

一、研究的概述
人才教育学作为人才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富有时代的特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党的十二大更明确地提出新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关键在于人才,当时的中央领导曾深刻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和人才怎么上得去”,“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杨永清、叶忠海等著,《人才教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因此,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充分做好人才准备,一个需要人才、呼唤人才的时代真正到来。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世界开始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社会,信息和人才的智能成了制约生产力、竞争和经济成就的决定性因素,如何通过教育培养人才的智能,尤其是创造能力,培养现代型人才和着眼于未来的人才,成为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迫切需要。基于以上背景,在人才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诞生之后,我国人才学研究者开始与各类相近领域的实际工作者携手,其中之一就是将人才研究深入到教育学领域,重点研究人才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于是产生了人才学与教育学交叉而成的边缘学科——人才教育学。
人才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古今中外人才教育实践一直未曾中断,积累了丰富经验,产生了许多人才教育精华,这为我们开展人才教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从1979年中国人才学诞生到2009年,我国人才学者孜孜不倦地在人才教育学领域潜心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根据不完全统计,共出版相关专著100余部,发表论文近500篇。其中,第一部研究人才教育学的专著是杨永清、叶忠海同志合著的《人才教育学》(1986)。通过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进行检索,1979~2009年该库以“人才教育”为关键词的论文共计483篇,这些学术论文研究涉及人才教育内容、方法、途径、模式、体系、政策研究、经验总结或介绍等多方面内容,以及人才各阶段、各种类型人才的教育特点及成才规律等。
纵观30年来的人才教育学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内容日趋丰富,研究成果明显递增,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人才教育学的创建阶段(1978~1989年)
1978年,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适应当时形势需要,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为人才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此阶段人才教育理论研究可以说是处于创建阶段,研究成果不多,共出版相关著作12部,其中系统化探讨人才教育的著作非常有限,杨永清、叶忠海同志合著、1986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才教育学》,为我国第一部以人才教育学命名,并系统阐述人才教育学理论体系及学科架构的专著。该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人才教育学架构和基本内容的初步形成。
该阶段发表论文不多,共36篇,内容较为单调,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探讨我国古代及国外人才教育经验,还有个别论文涉及专门人才的教育问题。这一阶段较具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有:周云生的《四化·人才·教育·“定海神针”》(《高等教育研究》1981年第1期),伍文的《孔子的人才教育及其他》(《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夏德清的《试论陶行知人才教育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5期),张瑞璠的《私学兴起与孔孟人才教育》(《教育发展研究》1986年第1期),刘海亮的《略论人才继续教育的原理》(《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尚知行的《展望发达国家高级人才教育的战略动向》(《瞭望》1986年第32期)等。
在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该阶段出版的人才学著作中,就有专门章节论述人才教育培养问题。如,叶忠海等的《人才学概论》(1983),就有专章阐述“教育与人才培养”。王康、王通讯主编的《人才学基础》(1987)就有章节论述“专业教育成才”、“人才在职教育”等内容。钟祖荣著的《现代人才学》(1988),把“教育与人才培养”分为两章加以具体阐明。这是人才教育学创建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第二阶段:人才教育学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9年)
1990~1999年,随着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教育理论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研究成果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度增加,而且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成果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根据不完全统计,这阶段共出版著作21部。
同时,该阶段所出版的人才学著作中也反映了大量的人才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如,叶忠海主编的《普通人才学》中,“人才的创造教育”列为专章加以具体论述,又如,沈荣华主编的“第一资源论”,也专门论述了人才教育培训问题。
在学术论文方面,相比第一阶段,此阶段论文数量有了大幅增加,发表论文多达100余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人才教育制度研究。譬如,陈炜恒的《日本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制度评析》(《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3期),杨万龙的《深化我国人才教育体制改革的大思路》(《中国人才》1993年第5期),李志高的《建立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教育机制》(《安徽教育》1990年第2期)、雷明德的《跨实际金融人才教育运行机制初探》(《保险职业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林福兰的《研究现代人才教育模式的意义》(《现代教育论坛》1997年第1期)。②人才教育内容研究。譬如,许燕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的教育通行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5期),马名驹的《创造力开发:21世纪人才教育的主旋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年第1期),李江的《知识经济时代及其对人才教育的要求》(《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范心胜、岳爱峰的《素质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教育思想》(《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1999年第1期),李作泉的《二十一世纪人才教育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校医》1996年第3期)。③人才教育方法研究。譬如,乔艳华的《浅谈激励在卫生管理人才教育中的应用》(《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眭平的《爱因斯坦人才教育方法谈》(《中国人才》1998年第11期)。④不同类型人才教育研究。譬如,刘平的《跨世纪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教育》(《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包鲁波的《略论金融业发展中的人才教育》(《济南金融》1997年第9期),丁文君、高峰的《新形势下青年科技人才教育探究》(《石油科技论坛》1998年第3期),黄顺荣的《略论高校图书馆人才教育》(《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三)第三阶段:人才教育学研究的拓展阶段(2000~2009年)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人才问题进一步被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其中在谈及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时,强调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要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人才教育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人才教育理论研究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世纪,开始突破以往对人才教育的经验总结,开始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更广的研究视角来审视人才教育。根据不完全统计,将近10年的时间,共出版人才教育相关专著57部。
就论文而言,这一阶段共发表学术论文222篇,相比第二阶段论文数量翻了一番,论文内容涉及领域更加广泛,除了继续以往研究内容之外,譬如行业人才教育研究、人才教育思想研究、人才教育体制、模式、内容、方法等,还出现了紧扣时代发展的需要,突出人才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教育研究。关于这一主题较具代表性的论文有:黄奎的《论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年第1期),王晓梅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市场》2007年第18期),李慧勤、张捷的《西南联工的成功教育给当前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启示》(《中国地质教育》2005年第2期),苏煌的《中西创新人才教育之比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5期),顾华详的《建立适应培育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发展体制》(《新疆社科论坛》2002年第3期),吴朝晖等人的《创新人才教育刍议》(《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3期),徐佩印的《营造孕育创新人才的教育“生态环境”》(《科技导报》2001年第12期),吴铁男的《知识经济、技术创新与人才教育》(《航天工业管理》2001年第11期),朱仲丹的《浅析建筑创新人才的教育》(《中国科技创新导论》2008年第19期)等。

二、研究的进展
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人才教育的研究对于探讨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反求于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人才培养实践工作,为我国培养更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开创我国社会主义人才辈出的新局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0年来,人才教育学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关于人才教育学学科基本理论研究
基本理论研究对于一个学科而言,是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及根本出发点。杨永清、叶忠海同志在《人才教育学》中,对人才教育学学科基本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他们认为人才教育学是以人才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的学科。其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对口性、连续性、独特性等特点。人才教育既是分阶段的,又是连续的,不仅包括成才前的乳、婴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学校教育,还包括成才后的继续教育等。人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人才教育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其科学依据,其中包括人才成长、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第二,人才的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第三,人才成长和发展各个阶段的教育特点、原则和方法;第四,各类人才的教育,包括各类人才成长规律、特点反求于教育。
关于人才教育模式问题,乔树德、林福兰、李建求等人在充分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现代人才教育模式论》一书,他们认为人才教育模式,是立足于现代社会发展对各类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和现代人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它包括了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现代人才教育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一个由社会、家庭、学校组成的三维空间里展开的,个体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都是在这个三维空间内完成的,离开了任何一维,个人所接受的教育必然是不完善的。乔树德、林福兰、李建求著,《现代人才教育模式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页。
此外,关于人才教育体制,杨万龙《深化我国人才教育体制改革的大思路》一文中,在总结我国现行人才教育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以人才市场为导向,构建我们人才教育新体制,具体内容为:实施“5·4强化方案”,切实普及义务教育;实行“3·2弹性方案”,全面推行就业教育;实施“2·3优选方案”,大力发展精英教育;实施“3·1轮训方案”,广泛兴办继续教育;实施“1·1乐学方案”,积极发展终身教育。杨万龙,《深化我国人才教育体制改革的大思路》,《中国人才》,1993年第5期。
(二)人才教育思想研究
古今中外,人才教育实践活动一直非常活跃,其中产生了不少内容丰富的人才教育思想,有着不少人才教育的精华,许多研究者对这些思想加以全面研究和总结,将之作为指导人才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
就国内而言,此项研究时间跨度较大,自我国古代到近现代再到当代,不少人才教育名人名家的教育思想均有体现,譬如孔子、王安石、陆费逵、曾国藩、张伯苓、陶行知、毛泽东、邓小平等人。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曹青、伍文两人分别在其《论孔子的人才教育》、《孔子的人才教育及其他》一文中,全面研究和评述了孔子对人才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诸多方面的人才教育主张,其中孔子不少耳熟能详的人才教育思想精华都得到了详尽的论述,例如“君子不器”、“教学相长”、“有教无类”、“学行结合”等。此外,另一名较具代表性的人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人才教育思想也得到了高度关注,夏德清同志专门撰写了《试论陶行知的人才教育思想》一文,对陶行知先生关于人才教育的缘起、概念、宗旨、方法以及人才教育与天才教育、基础教育、潜及教育、道德教育等的关系作过深刻的阐述,并对其在实践中对培养特殊人才之幼苗进行了探讨和理论总结。
就国外而言,研究者们将视角放眼全球,不少国家在人才教育方面的优秀经验都得到了详细介绍,例如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其中,“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得以高速增长与人才教育的互动关系得到了重点关注,李元亮、冀翔等人对日本的人才教育进行了重点研究,战后的日本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吸收欧美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逐渐积累和创造了许多日本独特的经验。例如大力加强中等技术人才、应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的培养,专门建立了完备的“人才公司”和“人才银行”形式的人才库和人才培养机构,强调在生产、经营现场培养人才,按阶梯式逐步提拔人才等李元亮,《日本的人才培养战略》,《中国人才》,2004年第3期。,这些宝贵的人才教育经验都值得我国借鉴。
(三)不同行业的人才教育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在这进程中人才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需要大批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不少研究者都纷纷关注行业人才教育研究,并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综观现有研究成果,研究行业涵盖了诸领域,包括艺术人才、军事人才、物流人才、IT人才、旅游人才、新闻人才、信息化人才、酒店人才、飞行人才、医学人才、体育人才、审计人才、翻译人才、建筑人才、工商人才、设计人才、金融人才、交通人才等众多领域,研究成果也是丰富多彩的。
限于篇幅,在这略举一二进行介绍,例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全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人才的教育或培养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党芬、王敏芳等人对我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全面介绍,并阐述了信息化人才的含义、类型和特点,分析了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若干措施和对策,认为要设立研究专项基金,做好国家信息化人才发展战略的研究和顶层设计工作,并加大信息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信息人才数量和质量,优化信息化人才培养结构。党芬、王敏芳,《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现代情报》,2005年第11期。
蒋朝惠、许石青同志认为,要严格审批社会上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机构,定期对这些培养机构进行评估,建议在各行政大区和重点省市建立一批大型、综合、开放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并大力加强国际领域人才培养工作的合作,重抓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培养,重点促进信息化人才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发展。蒋朝惠、许石青,《我国信息化人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信息化建设》,2005。
(四)不同阶段的人才教育研究
人才是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因此人才教育既是分阶段的,又是连续的。人才在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注定了各阶段的人才教育都不尽相同。对此,叶忠海指出:“各阶段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必须对各阶段的教育,分别进行研究,从中找出规律,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叶忠海著,《教育与人才培养》、《人才学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5页。按照成才先后来看,人才成才前的早期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成才后的继续教育都有不少研究成果。
关于成才前的人才教育,论述最多的当数早期的英才教育及高等教育。贺淑曼在全面总结我国超常教育的发展和趋势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我国当前超常教育还存在若干困惑:如对超常人才教育概念的界定、超常教育的师资、教材、评估、体制及可持续发展等。她提出超常教育的改革思路,应首先拓宽教育对象,突破仅限于智力超常儿童的范围,教育方法上实施目标式探索学习,教育内容上应重点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复合素质的培养,对他们实施个性优化教育。贺淑曼,《中国超常人才教育的发展、困惑及改革》,《中国人才》,2003年第3期。
此外,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也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高职高专人才教育、高校普通人才教育都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朱丽叶同志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对高校人才教育的理论创新进行了重点研究,她认为高校人才教育首先要改变因循守旧的人才观,树立现代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改变旧有的就业观念,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朱丽叶,《试论高校人才教育的理论创新》,《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19期。卢宁等同志通过与学理型本科教育及高职高专教育的比较,提出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改革思路为:树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制定加强实践活动突出应用能力的教学计划、建立应用型理论向应用能力转化的教学计划,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卢宁、雪梅、丁小明,《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高教论坛》,2007年第1期。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强调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直接为社会和各行业培养人才的成人教育越来越受到人才学研究者的关注。何刚在其《成人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一文中结合人才的培养要求,对成人教育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质量、远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成人教育是人才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成人教育不仅是人力资源的再开发,而且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点,21世纪的成人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在充分考虑成人特殊学习心理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问题法、实验法、案例教学等适合成人心理的教育方法,全面提高成人教育质量。何刚,《浅谈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成人教育》,2003年第2期。
(五)关于创新人才教育研究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人才概念的把握更加准确,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关键标志,使得创新人才教育的研究渐成为研究热点。
黄奎同志对论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进行了专门研究,他认为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要面临的目标,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为会学习、善思维、勤探索、能创造,针对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要把握好若干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探索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双向交流原则、动态性原则,对创新型人才施教的教师一定要具有超前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加强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营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让人才在创新教育中快速成长。黄奎,《论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年第1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韩学军同志对发达国家应用创新人才教育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如CB模式(能力本位教育)、CBET模式(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和培训)、双元制模式、STW模式(从学校到工作)、TAFE模式(以产业为推动力,政府和行业、学校相结合)、现代学徒制模式,并总结了适用于我国创新型人才教育的若干方法:提倡怀疑,允许自我判断;崇尚自由,主张多元观念;尊重特长,鼓励个性发展;注重发挥学生评教作用等。韩学军,《发达国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理论界》,2009年第1期。
(六)其他类别的人才教育研究
除上述研究成果之外,其他类别的人才如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女性人才等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叶忠海对女性人才教育早在1986年提出了“因性施教原则”,改革教育体制。叶忠海著,《女性人才学概论》,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279页。黎桦同志对培养新型女性人才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女性人才的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实施全面教育,培养内外兼修的优秀女性人才,培养目标为“四个性加一个心加一个精神”,即培养女性良好的适应性、自主性、独立性、合作性及责任心和创新精神,强化教学激励引导人才“乐学、善学、优学”,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女性人才。黎桦,《培养新型女性人才教育模式初探》,《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王克群同志认为加快高技能人才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如何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他提出首先要清除障碍,为高技能人才的涌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加快发展以技工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使企业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加快出台与高技能人才有关的职业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王克群,《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探讨》,《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三、研究的未来展望
纵观30年来人才教育学的研究状况,无论是横向的研究广度,还是纵向的研究深度,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越来越重视,人才教育学研究迎来了生机蓬勃的春天。虽然如此,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今后人才教育学研究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研究体系科学化
总结回顾30年来人才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简要概括为:应用研究偏多,理论研究偏少;个性研究多,共性研究少;本土研究偏多,国外研究偏少等。从一个学科研究的体系来看,这种研究现状在体系上是不完整的,尤其是学科基本理论相关研究比较欠缺,这必将影响学科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今后研究必须要加强研究体系的科学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按照本学科的内部关系、结构从整体上研究和发展人才教育学科,自觉促进人才教育学科体系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进而以整体的功能作用于人才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以推动教育的全面进步。
(二)研究视野国际化
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是我国人才教育学研究的主要经验和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尽管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也不乏国际化研究成果,但随着现代交通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学科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空前频繁和广泛,人才教育学研究也不例外。因此,今后人才教育学研究必须纳入到国际教育研究发展的总潮流中,通过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中外人才教育理论和实践,并科学地进行总结,批判地进行选择,将之根植于本国教育实践活动的土壤,才可能在比较中找到合理的起点和战略目标,以一种高度开放的姿态自觉与当今世界人才教育发展接轨,共享国际上的人才教育信息资源。
(三)研究取向多元化
人才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它的研究对象、内容来看,它同人才学、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脑生理学、社会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人才教育学,必须要吸取这些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使得研究成果得以深化。现有研究成果中,人才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结合起来研究的比较多,而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研究比较少。为了丰富我国人才教育学研究内容,今后我国人才教育学研究应坚持走多学科齐头并进的发展道路,坚持多元化的研究取向,这可以说是我国人才教育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四、代表作介绍
(一)杨永清、叶忠海著,《人才教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人才教育学》是我国第一部以“人才教育学”命名的著作,同时也是人才学首次与教育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一部专著,全书分为上、下篇,共十八章,27万字。该书当时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而撰写出版的。作者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上升至理论高度,并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将研究触角伸向人才学和教育学两个学科的交叉领域,构建了人才教育学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体系和基本框架,为建立中国人才教育学理论体系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满足了广大人才及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的急切需求,对实践中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开发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对人才教育理论研究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乔树德、林福兰、李建求著,《现代人才教育模式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现代人才教育模式论》在我国探索现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作者以深圳育才中学的教育改革实践为基础,对现代人才教育模式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了当前背景下探讨现代人才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并从历史的、哲学的、社会的以及教育的多种视角,全面阐述了现代人才教育的理论和模式。该书作者身处教育前沿,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书中成果不仅可以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而且还能为实践现代教育模式提供很好的经验借鉴,是一本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人才教育理论著作。


 

相关链接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专家委员会 | 专业人才库 | 人才评测 | 企业招聘 | 培训动态 | 培训服务 | 证书查询 | 合作联盟 | 最新公告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所  联系电话:  010-83687696   传真:010-83687696 邮箱:rczlyjs@126.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88号  邮编:100070   法律顾问:邓小华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学术探讨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着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