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所  
注册  |  登录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专家委员会 专业人才库 人才测评 企业招聘 培训动态 培训服务 证书查询 高校招聘 最新公告 联系我们

  热门资讯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做好留学人才 

· 中国需提升人才全球配置能力 

· 新时代 留学人才大有可为 

· 【图解】习近平引领加快建设创新型 

· [职通车]天津人才新政6天落户58 

· 新起点,开启中国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 全国高技能领军人才座谈会在北海举 

· 习近平:技术和人才是网络强国关键 

· 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 吸引海 

· 【职通车】京沪入局“升级版”人才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研究 > 人才市场学研究

人才市场学研究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16-01-01 13:07:49   浏览:2617次  字号: [大] [中] [小] [收藏]

 人才市场问题是我国人才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人才学应运而生,其在推进我国人才资源配置由传统计划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模式的转轨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一、研究的概述
据对全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硕士论文库、博士论文库、重要会议论文库等的不完全统计。自1978~2008年,全国以人才市场为主题的文章或论文共计发表2400余篇,其中硕士论文19篇,重要会议论文26篇。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统计数据本身是很不全面的。这是因为全国重要会议论文库和课题成果项目库很晚才建立,只能据此对中国人才市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总体状况做一个大略的趋势判断。
在人才市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进程中,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都不同程度地作出了贡献,其中尤以上海、江苏、辽宁、北京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作为突出代表,长期置身于前沿地带,发挥着引领作用。改革开放的30年来,有关人才市场的论文或文章发表累计逾2400篇,且不乏优秀创新之作,但由于中国人才市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系统性问题,任何单篇论文都不足以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支撑和突破性的实践开拓,故本章的阐述主要以重大课题研究和重要专著的出版为依托,特别是以国家和部分省市级课题研究成果的介绍为重心而依次展开。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6~2008年,国内影响较大省市部级以上的相关课题成果大约在20项以上,其中大多集中于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上海、江苏、辽宁、广东等省市,特别是上海,早在1986年就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市科委专门课题立项探索人才市场,率先提出开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市场,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体制,成为中国人才市场发展的领头羊。早在1984年江苏人才学家赵永乐就开始着手人才市场学研究,并于1987年完稿。1989年出版国内首部人才市场学专著,填补了国内空白。至今,国内出版有关人才市场的专著或课题成果集大约在10部以上。这些共同构成中国人才市场理论创新和实践的核心支撑。
人才学诞生的30年,几乎与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相同步,而有关人才市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始终围绕人才资源配置由高度集中计划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模式转轨的主线,人才学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的探索者紧密结合,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形成了3个研究发展高潮,实现了三个率先,即率先在人才领域提出建立和开放人才市场,率先在人才领域提出建立和开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率先提出“人才市场学”的概念及其体系框架。
本章将以省市部级以上重大课题成果和重要专著为主线,展述中国人才市场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发展历程。

二、研究的进展
中国人才市场的研究与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孕育阶段(1979~1985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传统的计划分配、组织派遣,高度集中、统一僵化的人才调配模式和人事管理体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环节,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才投身“四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人单位和人才个体分别从供需两个方面提出了通过人才流动优化人才配置,调整人才结构的迫切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全国第一家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于1983年在沈阳诞生,上海也于1984年成立人才交流服务处,1984年4月,劳动人事部成立了人才交流咨询服务中心,1985年初,武汉第一次出现了劳务市场。随后,国内各省市,特别是沿海省市,也都先后成立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并开始向涵盖省、市、县(区)三级的人才服务机构发展与过渡。
人才交流机构的广泛建立与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突破,是人才资源配置走向市场的萌芽。这些机构开始面向社会急需人才的行业、部门和单位,通过举办人才交流大会、公开招聘各类人才。同时伴随全国范围内人事劳动制度的探索性改革及乡镇企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劳动合同制、干部聘用制和辞职、退职制度的试行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结构的优化,撼动了“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刚性结构”,使市场因素孕育于人才交流之中。但因人才资源的配置模式在总体上尚未改变,有关人才市场的概念依然空白,制约了人才流动向市场配置的纵深发展。在这一期间有关“人才市场”的概念与思考开始酝酿,但相关论文或文章的发表依然为零。
(二)第二阶段:理论突破阶段(1986~1992年)
上海专业技术人才布局、结构和使用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是人才管理中长期试图解决,但一直难以解决的两大难题。为根本解决这两大难题,研究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上海市人事局、市科技干部局于1986年3月成立了“上海专业技术人才使用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课题组,对上海人才使用现状及其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大样本量的万人问卷调查。同时,利用现有资料对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普查,对20个人才相对集中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工厂企业作了重点调查,还进行了德尔斐专家咨询调查。同时面向社会进行开放式征文。在此基础上,先后召开3次小型研讨会,一次大型研讨会,至1986年12月召开“上海人才使用现状及其对策”大型研讨会,共征集入选论文近百篇,完成并提交了部分课题分报告。其中大多与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问题有关。在这次研讨会上,来自中央各有关部门及18个省市的领导、专家和人事人才领域的实际工作者,相互交流、密切合作,首次在国内分别就人才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开放人才市场的必要性及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的目标定位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与交流,并由此形成国内“人才市场”研究的第一次高潮。
在这次研讨会上,不仅“人才市场”概念开始为广大专家学者和部分党政领导接受或认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相关课题研究的分报告中,已有人明确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市场”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人才体制”的目标设想,体现了人才学和中国人才学者,在推进人才要素市场化配置进程中的超前性和领先性(详情后述)。
课题于1987年4月初完成,形成上百万字的研究成果。课题总报告“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开放社会主义人才市场”,对上海人才的使用现状;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开放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的必要性;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的性质特点、基本模式、运行机制、实施步骤以及配套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明确提出开放社会主义人才市场有利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超前回答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这是人才学和中国人才学者对推进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
该课题研究成果及1986年12月大型研讨会的部分论文于1988年3月,经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科技干部局研究室汇编成册,取名《商品经济与人才资源配置——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研究》,经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此后,1987年,河南省人才研究所和江苏省人才学会共同承担了国家科委下达的《全国人才流动的态势及对策》的软课题,在课题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了人才市场的理论。这些,都为人才市场学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由江苏人才学家赵永乐(笔名望山)撰写的《人才走向市场—人才市场学概论》营运而生,赵永乐早在1984年就开始研究和思考人才市场问题,1987年底在领衔承担《全国人才流动的态势及对策》的软课题的同时,完成我国第一部有关人才市场学的专著。该书于1989年经河海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这部专著对人才市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以上两大成果奠定了我国人才市场发展与人才市场学理论的初步基础。
在该阶段,有关人才市场的论文或文章,开始见诸于期刊或报端。据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这一期间共有47篇,其中1986~1987年有7篇;1988~1989年有36篇;1990~1991年只有4篇。其中不少许多本来就是前述课题的研究成果或1986年大型研讨会的入选论文。
上海有关人才市场的探索,尽管在理论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并在实践中推进了上海人才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人才市场机制的雏形开始形成,但由于当时人才调节仍以计划调配为主,市场调节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再加由于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1989年“六四事件”以后的“极左”思潮,把市场经济与自由化相联系,致使国内对人才市场问题的研究于1990~1991年步入低谷,这是造成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相关论文只有4篇的主要原因。
这种情况使得中国人才市场的开放进程在实践上进入了停滞甚至倒退状况,至1991年底,全国各省市或大中城市的人才交流机构尚无一家以“人才市场”命名。故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并未能产生实践上的变革与飞跃。
(三)第三阶段:实践突破和理论深化阶段(1992~2003年)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拨开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迷雾,科学地回答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取得重大突破。接着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把劳动力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了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量方式,这些为人才市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力支撑,人才市场研究渐入佳境,理论创新与实践开拓良性互动,并由此迎来中国人才市场理论研究与实践变革协同并进的第二个高潮。
在实践推进方面,1994年8月,人事部和中央组织部联合颁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人才市场的意见》,对人才市场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后,中国人才市场在省、地(市)、县各个层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以特大型城市为枢纽的国家级大区域性人才市场的构建快速发展。1994年10月国家人事部与沈阳市人民政府,联合组建的中国沈阳人才市场率先挂牌,紧接着国家人事部分别与天津、上海联合组建的中国北方人才市场和中国上海人才市场也先后挂牌。以此为起端,以广州为枢纽的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以福州厦门为枢纽的中国海峡人才市场,以及以成都、西安等中心城市为枢纽的国家级人才市场先后建立,并于1997年初基本完成国家级大区域人才市场的总体战略布局。至此,中国人才市场的体系框架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在这一阶段基本实现了中国人才资源配量的主导模式由行政计划型向社会主义市场型的战略转变。
在理论研究方面,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的召开,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各地对人才市场的研究热情大为提高。在此期间有关人才市场的论文发表数和相关省市级以上课题的立项数目大幅增长,富有理论创新的相关专著陆续出版,从而进入了中国人才市场理论研究的丰收期。
据全国期刊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自1992~2003年底,全国以“人才市场”为主题词的论文或文章发表总量在1250篇左右,其中1992年至1993年计62篇,1994~1995年计346篇,1996~1997年计174篇,1998~1999年计187篇,2000~2001年计234篇,2002~2003年计236篇。在此期间首次出现相关硕士论文5篇,重要会议论文13篇(实际上相关会议论文或成果大大超过此数)。这一期间,人才市场研究的特点是开始呈现出细分化、专业化和研究对象群类化的发展趋势,并日益强化,比如与体育人才、文化人才、金融人才、大学生就业等特异性群类人才市场的相关论文,开始出现并日益增多,推进了中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人才市场发展的细分化进程和专业化趋势。
在这一期间,有关人才市场的省部级以上的课题立项也大幅增多,初步估算在15~20项。这些课题有的侧重于中国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理论与实践的特色创新与展述,有的侧重于中国人才市场的国际化构建,有的侧重于某一重要群类性人才,如企业家人才市场的研究。
现将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部分省(市)部级以上课题按立项时序先后略作介绍:
1.浦东新区人才系统工程体制综合改革方案及对策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八五”重点项目,课题负责人李小平,1992年立项,1997年完成。该课题最终形成逾30万字的课题成果
(1)总报告:人才资源的社会化与人力资本的市场运营——浦东新区人才系统工程体制的构筑研究,李小平执笔。
(2)现状调研报告:浦东新区人才体制的现状调查与基本评估,李小平执笔。
(3)理论研究报告:社会主义人才市场体制构筑的理论研究,李小平执笔。
(4)比较研究报告:浦东人才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和历史借鉴,李小平、聂景山执笔。
(5)专题报告:浦东新区人才资源状况抽样调查报告,王海涌执笔。
上述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的好评。在该课题成果的基础上课题负责人李小平将研究对象放大到全国,于2000年完成,2002年经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单位所有到社会经营—人才体制的第三种选择》一书。
本成果的总报告、理论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总计近25万字,收入由中国人事科学院汇编、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国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本课题的总报告、分报告及相关发表论文累计获全国人才人事科研成果奖四项;获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一项。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人才市场研究:“八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负责人李小平,1993年立项,1997年完成。该项目在651份有效大问卷量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最终形成30万字的成果
(1)总报告:中国社会主义企业家人才市场体系研究,李小平,陈宪执笔。
(2)分报告:企业家问卷抽样调查分析报告,陈巍执笔。
(3)分报告:企业家人才的市场配置与党管干部原则的实践创新,李小平执笔。
(4)分报告:乡镇企业家人才市场研究,赵永乐等执笔。
(5)调查数据汇总:企业家问卷抽样调查数据总表及交叉分类数据表。
该成果的突出特点:一是立足大样本量的有效问卷调查,有扎实的实证基础;二是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在企业家劳动力产权等诸多问题上有突破,填补国内空白,理论支撑坚实;三是广泛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坚持了社会主义的特色创新;四是融经济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人才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体现了超前、实用与可操作性的统一。
3.上海国际大都市人才市场构建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软科学项目,课题负责人孔长明、沈荣华,1993年立项,1994年完成
该课题最终形成总文字量达5.8万字的一份总报告和三份专题报告。该课题是国内首次提出和探讨人才市场国际化的课题,课题立足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特点和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和论证了构建上海国际大都市人才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上海人才市场发展中的问题与障碍,提出了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上海国际大都市人才市场的总体目标以及有八大体系构成的具体目标,提出了上海国际大都市人才市场的结构框架及其运行机制。课题对国际大都市人才市场构建的理论依据,如人才(劳动力)的商品属性、人才(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人才(劳动力)的价值及价值实现,人才配置的市场机制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上海国际大都市人才市场的实施步骤与近期对策。
4.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研究:人事部1994年度重点课题项目,1994年立项,1995年完成
该课题核心报告“中国人才市场体系构建的战略与对策研究”李小平执笔,2?5万字,被全文收入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才资源开发研究报告》。
该课题成果系首次就中国人才市场体系的整体构筑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中国人才市场体系的构筑要以邓小平“打破部门、地区界限合理使用,就要统一管起来”的思想为根本指导,运用钱学森倡导的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实施整体性设计,其目标是构建人才社会所有、市场配置、动态开放、分级调控、国际接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才市场体系,从而实现对西方国家人才市场的历史超越。
为此,要通过建立“产权关系、市场配置、教育培训、市场调控、信息网络、社会保障、人才评价、法规监控”等八大体系,构建社会主义人才市场体系的总体框架。通过构建“双选竞争”、“市场价格”、“供需平衡”、“合同制约”、“社会共享”、“多元激励”等六大机制,实现中国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功能。同时,对中国人才市场体系构筑的条件支撑、战略步骤与配套对策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与展述。
5.辽宁省人才市场体系研究与规划:辽宁省省级立项课题,课题承担人“辽宁省人才市场体系研究与规划”课题组,1998年完成
该课题总报告执笔人姬养洲、于文远,总报告文字量逾6万字。该报告在回顾了辽宁人才市场的15年发展历程及其成绩与现状的基础上,从思想观念、运作机制、环境条件和执法管理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的理论思考、原则目标、操作系统和实施对策五个方面全方位规划了辽宁省人才市场体系的未来蓝图,体现了理论的系统性、实践的创新性和现实的可能性的和谐与统一。不仅对辽宁省人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全国各省市人才市场的建设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除上述成果之外,在该阶段国内不少省市也都先后开展了有关人才市场的课题研究,其中较有影响的有:
(1)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研究报告——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创建三周年回顾与前瞻:广东省省级立项课题,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研究课题组承担。
(2)上海国有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问题研究:上海市级立项课题,上海市委组织部承担。
(3)杭州人才市场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杭州市完成。
(4)本溪市1996~2010年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研究:本溪市相关部门完成。
这些成果也都收入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才发展研究报告》。
上述课题的大多数是在专家学者与人事人才的实际工作者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的,具有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相互依托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其成果大都以总报告或分报告的形式,成为各级政府的决策依据或参考,采纳率高。大大推进了中国人才市场理论研究及实践开拓进程。
(四)第四阶段:整合提升阶段(2003~至今)
为适应党的“十六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于2003年5月22日和5月23日作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成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重大决策,人才工作的地位空前提升。同时,伴随大部制改革的实施,中国人才市场的研究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由建立统一人才市场向建立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整合提升和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为筹备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由刚刚成立的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牵头,组织国内部分省市的人才研究机构,就诸多重大人才理论问题进行专题立项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
其中,以人才市场研究为主的项目有如下3项:一是由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李小平、李春淼承担的“中国特色人才资源配置体系构建研究”;二是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唐克敏承担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机制问题研究”;三是由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李小平、董良坤承担的“新时期人才市场发展的对策设计及行动方案。这三项成果都已于当年收入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编,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人才工作理论研究报告》。
《中央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为中国人才市场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从此中国人才市场研究进入了一个与劳动力市场联网贯通,消除体制性障碍,加快建设统一人才市场,并伴随政府大部制改革的进程,向统一人力资源市场整合提升的新阶段。并由此迎来第三次人才市场的研究高潮。
据中国期刊网检索,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的2004~2007年的4年中,有关人才市场的论文或文章发表量快速增长,累计发表近1100篇。其中2004~2005年合计362篇,2006~2007年合计发表732篇。而较高层次的硕士论文进一步增加。据优秀硕士论文库检索,与人才市场相关的硕士论文2004~2005年和2006~2007年两个时段的入库量分别为7篇,合计为14篇。另外,两个时段会议论文库的入库量分别为4篇和9篇,合计为13篇,事实上这一数据是很不全面的。
该阶段人才市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主要围绕以下内容:一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人才市场体系的建设;二是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联网贯通乃至两者的整合与统一;三是适应大部制改革需要的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构建;四是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贯通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五是人才市场的信息化、网络化、无形化、现代化、专业化、法制化建设;六是打破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使所有劳动者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的造就等。
为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现有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贯通,加快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的要求和大部制改革的需要,围绕建立统一人才市场和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国家人事部和国内部分省市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很多。其中,最具影响和代表的是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陈力研究员领衔的《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研究》课题。该课题是国家人事部2004年度重点课题。课题面向全国八省市和代表性地区,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在对新时期人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形成逾30万字的课题成果,并在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陈力、杨刚基主持汇编,于2006年经研究出版社出版《我国转型期的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一书,全书25万字。该书以“消除体制性障碍,加快统一人才市场建设,促进人才流动”为主题,由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对策设计以及典型地区研究四个部分内容组成。
这一期间的最为重要理论成果是由蓝天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由河海大学人才学家赵永乐等撰写的新著《人才市场新论》,这是作者自1989年出版《人才,走向市场——人才市场学概论》以来,时隔16年后的又一力作,该著回顾了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人才市场的改革历程,系统地整合了改革开放20余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针对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站在面向21世纪的新起点上,以更高、更广的视野更加系统、全面地构画了人才市场学的学科体系,标志着中国人才市场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研究的未来展望
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市场理论探索和实践变革历程及其成果的回顾和梳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才市场问题是中国人才学领域、中国人才体制和中国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中国人才学领域和中国人才学者对中国人才体制和中国人事制度改革所作贡献显著的一个领域,因此也是中国人才学者所获成果最为丰厚的领域之一。其贡献就在于率先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的目标定位,率先提出“人才市场学”的概念并使之体系化,回答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推进我国人才资源配置模式的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的构建,从总体上看还处于不断探索、完善阶段,目前的人才市场还存在着许多在体制和机制上不够健全、不够完善、不够协调的地方,相对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和谐协调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人才市场的理论成果尚未形成社会共识,存在理论成果向实践成果转化的体制障碍;人才市场的法制化建设和制度化规范相对滞后;人才市场的整体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有关人才市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在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中,如何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如此等有待解决的新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既要有实践上的开拓与突破,又要有理论上的支撑与创新。这为未来人才市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为人才市场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开拓空间,同时也预示甚至规定着中国人才市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探索重心。
(一)人才市场学向相关学科渗透或延伸,实现更高层面综合与统一
人才市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及人才市场学的学科建设,将超越自身的学科局限和领域界限,向相关学科渗透或延伸,实现在新的基础上、更高层面上的综合与统一。中国人才市场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极其庞大的体系,仅靠人才学本身独木难支,未来的人才市场研究将更加紧密地与行政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乃至系统科学相结合,广泛吸收相关学科的营养与智慧,从而实现其自我超越。
(二)人才市场与其他市场整合统一,进一步专业化、细分化、特色化
人才市场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创新将沿着相反相成的方向深化与发展:一是人才市场将作为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更高的层面上打破体制与机制的各种障碍,与劳动力市场整合统一,从而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二是人才市场的自身内部也要打破体制障碍,建立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有分有合、融会贯通的市场配置体系;三是人才市场内部也要根据分类管理、分层运作的原则,进一步向专业化、细分化和适应于各类不同层级人才的供需特点的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三)加快人才市场国际化,使全球人才为我所用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国际化经济,未来的中国将融入全球,加快建立和开放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使全球人才为我所用,并在人才市场体制、运作机制与规范化建设上实现与国际人才市场的协调与接轨,是未来中国人才市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推进人才市场城乡一体化,做大做强现代人才服务业
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打破地域分割,大力发展区域性人才市场,加强落后地区和针对弱势群落的人才市场建设,打破人才市场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人才市场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体系的均等化和市场经营型服务的产业化,做大做强现代人才服务业,是未来人才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人才市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个重点领域。
(五)健全与完善人才市场的法制保障
健全的法制保障与完善的制度建设,是确保社会主义人才市场有序、规范、高效运作的首要前提,而这也恰恰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才市场建设的最为薄弱的环节。根据党的十七大要求,如何将在人才市场发展中的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经验上升到法律和制度的层面,用法律和制度加以固定,使之成为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市场体制平稳运行、健康发展的基础。将是未来人才市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之,在人才市场研究的未来发展中,实践将会不断地提出新的任务和新的命题,实践本身是最好的导师。相信通过国内人才学者与实际工作者的紧密结合,坚持在人才市场的未来研究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人才市场构建的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一个更加科学完善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才市场体系及其运作机制一定会建立起来。

四、代表作介绍
(—)上海市人事局研究室、上海市科技干部局研究室编,《商品经济与人才资源配置——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该书由时任该研究室主任胡泽思任主编。其由研究报告、调研技术、研究论文、比较研究、专题调查、资料数据六个部分构成。全书不仅收录了研究总报告,并收录了13份研究报告和22篇研究论文。该书是国内首部以“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研究”为主题的研究著作,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国内与国外比较中明确提出构建和开放“社会主义人才市场”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人才体制。
(二)赵永乐著,《人才走向市场——人才市场学概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人才市场的理论专著。全书以人才学、市场学、经济学等学科为基础,从我国实际出发,详尽论述了人才市场的定义、本质、特征、作用、运行机制、运行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并就人才市场开放的依据、承受能力、框架和步骤等应用问题作了具体阐述。从学科建设而言,该项成果填补了我国人才市场学研究的空白。该部专著获得了国家人事部颁发的第二届全国人事科研成果评审一等奖。
(三)李小平、陈宪、赵永乐执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人才市场研究》,1997年12月完成,该成果系“八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该成果主要包括一份总报告、三份分报告和数十万字的抽样调查数据总表及交叉分类数据表。总文字量逾30万字。
在该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李小平、陈宪又进一步将课题研究成果充实、整合、凝练、提高后,撰写而成《21世纪,谁主沉浮——中国企业家人才市场研究》,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该书是国内首部以企业家人才市场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专著。
(四)李小平著,《由单位所有到社会经营——人才体制的第三种选择》,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该著作是在前期成果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八五”重点项目“浦东新区人才系统工程体制综合改革方案及对策研究”(1992年立项,1997年完成)的基础上,吸收以鉴定组组长厉以宁及各位课题评审专家的鉴定意见,特别是:“建议就此进行全国性人才市场研究”的建议,在充分吸纳原有课题成果精华的基础上,将研究视野放大到全国,进一步充实、整合、创新、提高后撰写而成。
(五)赵永乐等著,《人才市场新论》,蓝天出版社,2005年版
该著作是作者在1989年出版的《人才——走向市场,人才市场学概论》的基础上,在综合改革开放二十余年国内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也是人才市场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该书的特点:一是把人才市场放到市场经济的大体制中加以研究;二是把人才市场放到人才再生产的全过程加以研究;三是把人才市场提升到研究高级形态的人才市场——人才资本市场上加以研究。其体现了我国人才市场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关链接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专家委员会 | 专业人才库 | 人才评测 | 企业招聘 | 培训动态 | 培训服务 | 证书查询 | 合作联盟 | 最新公告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所  联系电话:  010-83687696   传真:010-83687696 邮箱:rczlyjs@126.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88号  邮编:100070   法律顾问:邓小华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学术探讨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着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