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所  
注册  |  登录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专家委员会 专业人才库 人才测评 企业招聘 培训动态 培训服务 证书查询 高校招聘 最新公告 联系我们

  热门资讯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做好留学人才 

· 中国需提升人才全球配置能力 

· 新时代 留学人才大有可为 

· 【图解】习近平引领加快建设创新型 

· [职通车]天津人才新政6天落户58 

· 新起点,开启中国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 全国高技能领军人才座谈会在北海举 

· 习近平:技术和人才是网络强国关键 

· 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 吸引海 

· 【职通车】京沪入局“升级版”人才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研究 > 管理人才学研究

管理人才学研究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16-01-01 13:10:16   浏览:2899次  字号: [大] [中] [小] [收藏]

一、研究概述
管理人才学研究源于管理科学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实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4年以来,进入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但我国的管理显得相应落后,管理人才欠缺,生产效率不高,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外的管理科学发展迅猛,管理技术与方法日益成熟,并逐渐输入到中国。面对我国的企业管理技术跟不上、管理人员匮乏,中央提出“向管理要效益”,在全国掀起学习管理的热潮。一方面加紧培养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向国外输送人员学习管理。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人才学研究者开始探索中国的管理人才学。
从1979年中国人才学的诞生到2009年,管理人才学研究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社会实践为管理人才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成长、发展的土壤,管理人才学研究又为管理人才培养和发展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据不完全统计,30年中,管理人才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共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第一部介绍管理人才的专著是硕晶忱著的《管理人才学》(1987)。学术论文研究涉及内容主要包括管理人才的概念、特征、地位与作用、素质结构、成长规律、培养与开发举措、管理、考核与评估、用人之道等方面。本节管理人才学研究,仅指狭义概念的管理人才的总体研究,不包括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各行业管理人才研究。
30年来的管理人才研究,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管理人才学的起步和创建研究阶段(1979~1994年)
1979~1994年,管理人才学研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15年间,出版专著6部:硕晶忱著的《管理人才学》,1987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内容涉及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人才学,包括管理人才的概念和特征、管理人才学的作用和意义、管理人才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论述了管理人才的“场论”即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开发,“质论”即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及其结构,“道论”即管理人才的选人与用人之时、之势、之度等,初步构建了我国管理人才学的基本框架,是我国第一部以“管理人才学”冠名的专著。姜衍忠著的《中国管理人才》,1989年海南出版社出版。
此外,王康、王通讯主编的《人才知识手册》(1985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其中的第十部分“管理人才篇”对管理人才定义、管理人才分类以及管理人才的功能、求效性、成长等方面进行了叙述。叶忠海等著的《列宁人才思想研究》(1986)中也有专章论述“要管理就要有善于管理的人才”。
该阶段发表论文不多,内容相对单调,研究范围一般集中在探讨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即使涉及管理人才的素质研究也只是定性研究与描述。
在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喻春生提出:第一,要认识培养管理人才的迫切性。其措施:一是尽快建立我国的经济管理学院,用以培养培训企业管理师资及高级管理人才;二是动员多方面的力量进行管理人才培训工作。第二,要重视培养管理人才的计划性。第三,要注意培养管理人才的有效性。喻春生,《我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问题刍议》,《杭州大学学报》,1984年版第1期,第19~22页。
肖淑侠、姜维复提出管理人才开发的主要途径:第一,加强领导,转变观念,加速现有管理人员的培养。第二,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起管理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第三,加强政策导向,完善管理型人才开发的主要环节。具体而言,一是把住入口,制定政策,充分发挥管理型人才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二是扩大对外交流与使用,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三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肖淑侠、姜维复,《试论我国管理型人才的开发策略》,《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增刊),第159页。
(二)第二阶段:管理人才学分类和开拓研究阶段(1995~2009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地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建设日益与世界经济接轨,并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因此,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管理人才的选拔、聘用研究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大幅度增加,质量上有了显著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这15年间出版著作很多,但是绝大多数是研究企业或经营等各行业的管理人才的。该阶段管理人才研究的明显特点:细化成各类管理人才研究,如:《中小企业管理人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史金平,1949),《培育一流国际工商管理人才》(何建民,1999),《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研究》(彭斐章,2002),《企业管理人才创造力开发》(熊汉富,2006)等。对此,在这里不具体展开。
至于总体上研究管理人才著作有:鲁国亭等著的《当代优秀管理人才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王丽英著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研究》(冶金出版社,2006)等。单纯以管理人才或管理型人才或管理人员为关键词,发表的论文的数量较前15年有明显快速增长态势。
在跨世纪的15年中,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先后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和紧密,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急需大量的各类专门管理人才。同时,管理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管理科学的对象日益分化,分为三个领域:公共政策和宏观管理、工商企业与非营利机构管理、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这些影响到管理人才学的研究发展方向。这15年间科研论文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管理人才的素质结构及测评、管理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管理人才的培养等三个方面,此外,有的论文涉及管理人才与其他类型人才的素质进行比较研究、国外管理人才的培养途径介绍等。其中,管理人才素质结构及测评、管理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涉及管理人才的胜任力,以及如何选拔管理人才,由原来的定性描述研究转变为实证甚至定量研究,为科学合理地选拔、聘用与使用管理人才打下基础,提供了可操作性,为科学、及时地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指出了方向。


二、研究的进展
管理人才是人才的重要类型,也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才研究必须遵循人才研究的一般规律,但它又具有管理人才所面临对象与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风险,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与其他人才研究相比又具有特殊的方面。30年来,突出管理人才独具特点,紧盯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步伐,在以下十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关于管理人才的概念问题
厘清概念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管理人才学要解决的首要课题。王康、王通讯认为“管理人才应定义为:一个能够成功地运用他的知识、能力影响机构活动并达到最佳目标的管理者。”王康、王通讯主编,《人才知识手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262页。硕晶忱对管理人才定义的表述是:“在管理运动的广泛社会实践中,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和必须的环境条件,能取得较大效益,进而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人,称之为管理人才”。硕晶忱著,《管理人才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页。熊汉富认为管理人才“具有普通管理者所不具有的从事和完成创造性管理工作的素质和潜力。”熊汉富著,《企业管理人才创造力开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二)关于管理人才的特征问题
不同类型的人才具有不同的特征,这是由于他们所面临的工作和环境所决定的,而且,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有差异。硕晶忱认为管理人才具有十个基本特征:①方向性;②广泛性;③相对性;④层次性;⑤实践性;⑥潜在性;⑦社会性;⑧创造性;⑨时效性;⑩运动性硕晶忱著,《管理人才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111页。。熊汉富认为管理人才具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①有强烈的管理需要;②有明确的权力需要;③有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能力;④有很强的体察人们心情和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熊汉富著,《企业管理人才创造力开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6页。
熊汉富对管理人才与管理者进行了区别,指出管理人才当然是管理者,但并非所有管理者都是管理人才。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之所以能从管理者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他人肯定、尊重和拥戴的管理人才,是因为他们具有普通管理者所不具有的从事和完成创造性工作的素质和潜力。具体区别在:①管理人才善于合理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欲望;②管理人才具有开放、动态和复合型知识结构;③管理人才具有胆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④管理人才具有立体的和动态的思维方式;⑤管理人才具有强烈的个人感召力和影响力;⑥管理人才善于创造优势群体和发挥群体效能。熊汉富著,《企业管理人才创造力开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0页。
(三)关于管理人才学的概念问题
硕晶忱认为管理人才学是以管理人才为研究对象,研究管理人才相对于其他人才所具备的矛盾特殊性,以及这种特殊性与管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的研究,揭示管理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硕晶忱著,《管理人才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页。
(四)关于建立管理人才学的作用与意义问题
管理人才的作用、功能与意义的研究自古有之,但是一直没有形成一门学科。而管理人才学的孕育,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硕晶忱认为建立管理人才学的作用与意义有:①整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的需要;②发展经济,迅速提高管理干部素质的需要;③建设管理队伍和优化群体结构的需要;④适应国际竞争,走向未来的需要;⑤适应改革之后中国腾飞的需要。管理人才学的宗旨是提高管理人才的素质,管理人才学的目标是造就管理人才。硕晶忱著,《管理人才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118页。
(五)关于管理人才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问题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硕晶忱认为管理人才学是“以管理人才为研究对象”。要求把管理人才置身于管理群体、管理系统与管理环境中研究管理人才成长的规律,其内容主要是四个方面:①管理人才应有的基本管理思想;②管理人才与管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③管理人才的素质;④管理人才进行管理的方法和艺术,即导论、场论、质论、道论及四者的内在关系。硕晶忱著,《管理人才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122页。
(六)关于管理人才的素质及其结构问题
管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与核心作用,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是管理人才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选拔、聘用、使用管理人才,这也注定它成为管理人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有系列的精辟论述。列宁认为,因为管理具有“特殊职能”,因而管理人才需要有“特殊的本领”,即“精通生产的一切条件,懂得现代高度的生产技术,有一定的科学修养”;并指出:“有的人可以当一个最有能力的革命家和鼓动家,但完全不适合做一个管理人员”。叶忠海编者,《要管理就要有善于管理的人才》、《列宁人才思想研究》,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年版,第70~72页。研究者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和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研究成果,并具有可操作性。
硕晶忱认为管理人才主要的素质结构:①政治素质:包括立党为公的宗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烈的责任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群众观点、新时期的用人思想;②心理素质:包括追求、意志、情感与风度;③文化素质:包括较宽的基础知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深入下去的专业知识;④能力素质:包括基础能力素质和关键能力素质。⑤观念素质:包括管理观念、价值观念与一般观念。硕晶忱著,《管理人才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4、347、364、384、420页。
李惠杰、刘跃军在比较管理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素质后,得出管理型人才的素质包括:①具备多重(管理知识,技术知识,经济、金融、贸易知识等)的知识结构;②依靠直感思维,思维方式呈“发散型”;③以处理人的问题为主,须有博大的胸怀知人善任,并树立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④面临的任务复杂多变,须具有开拓性、创新性;⑤具有总揽全局、把握局势的能力。李惠杰、刘跃军,《管理型人才与技术人才的素质比较》,《郑州纺织工学院》,1996年第6期,第67~69页。
李连华认为管理人才在面临新经济时代的挑战时,应该具有如下素质:掌握最新的管理工具与技术;深厚的经济学基础;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深厚的人文社科素养。李连华,《新经济时代的管理人才培养》,《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第125~126页。
林艳认为我国现阶段管理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政治素质;道德情操素质;个性、气质修养;高知识素质;竞争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社会活动素质;善于利用“外脑”的素质。林艳,《浅谈新世纪我国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第64页。
陈良玉在分析新职业结构后,认为未来高级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是:敏锐的洞察能力、灵敏的应变能力、出色的指挥能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培养员工的能力、说服与交流能力、尊重别人的能力。陈良玉,《高级管理人才必备的素质》,《中国水利报》,2002年9月12日。
董效菊、谢湘生根据适应经济全球化浪潮背景,提出了一个由6个一级指标、77个二级指标构成的现代高级管理人才必备素质指标体系,它由两个层次的指标所构成。
冼颖妍提出的管理者通用素质模型包括影响力、适应力、成就导向、沟通力、培养人才、自信。冼颖妍,《管理者通用素质模型初探》,《时代经贸》,2008年第5期,第36页。
(七)关于管理人才的类型与层次问题
管理人才范围很广,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王康、王通讯提出:管理人才从种类上可分为:决策人才、经济管理人才、金融财贸管理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党政管理人才、科技管理人才、教育管理人才、组织管理人才、劳动人事管理人才、物质管理人才等。从层次上可分为:高级管理人才、中级管理人才和初级管理人才。王康、王通讯主编,《人才知识手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263页。
(八)关于管理人才的成长规律问题
硕晶忱认为管理者从事管理运动的过程,就是逐渐成才的过程。从管理者成为管理人才,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一个不断完成的过程。即管理者管理运动管理人才,是一个不断反馈、不断循环往复、上升的过程。硕晶忱著,《管理人才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页。对此,叶忠海从哲学视角提出“人才过程转化规律”。叶忠海主编,《人才学基本原理》,蓝天出版社,2005年版,第296~298页。王康、王通讯根据外国学者的研究,认为管理人才成长大致经过四个阶段:依赖阶段、独立阶段、责任阶段和权力阶段。王康、王通讯主编,《人才知识手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281页。
(九)关于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开发问题
面对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人才紧缺,应该如何培养与开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管理人才,一直是管理人才学探讨的热点之一。
建华在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教育时,介绍了两种新趋势:注重学校与企业合作,重视吸收企业界人士充实师资队伍;注重发展大学后继教育,培养广大的在职管理人员。这对我国培养管理人才很有启发。建华,《国外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新趋势》,《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9月5日8版。
李连华对管理学科教育的变革之途提出:加强“双语”教育;重点培养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突出专长,兼顾全能;改革课程内容,增加课程中的新知识含量。 李连华,《新经济时代的管理人才培养》,《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第126页。
成思危提出培养管理人才的主要措施:第一,明确目标,未来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是四维结构:一是有专业的深度,二是有学科的广度,三是有战略的高度,四是有发展的远见,缺任何一维都不能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第二,创造条件,包括一是要了解中外管理理论,并要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二是要有强烈的求知欲、上进心、责任感,并且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第三,重视科研;第四,加强交流,一定要积极推进国内与国际的学术交流。成思危,《管理科学发展与管理人才培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4节。
(十)关于管理人才的用人之道问题
管理人才能否取得工作业绩,要会用人、善于用人。硕晶忱提出管理人才用人之道的原则有二:一是选人的原则,包括德才兼备原则、言行一致原则、虚实结合原则、质与量统一原则、长与短辩证原则、史与实动态原则、识与能互动原则、人与己共识原则、动与静原则、内外系统原则;二是用人之道原则,包括知人善任原则、用人所长原则、求人勿全原则、无私无畏原则、信任不疑原则、授权原则、激励原则、导向原则、时效原则、结构原则。硕晶忱著,《管理人才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0页。


三、研究的未来展望
纵观30年来管理人才学的研究状况,不难发现,管理人才的理论研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与世界接轨并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大背景下,经过人才工作者和人才学研究者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随着我国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以及实践科学发展观,我国经济社会定会驶入更快更好发展之轨道,管理人才的需求数量会更大,质量会更高,管理人才学必然会面临更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可以预测,管理人才研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呈现下列发展趋势。
(一)研究方法将从宏观、综合研究向微观、分类研究方向深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以及经济社会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从宏观上研究管理人才的局面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变成从微观上分类研究管理人才,从而出现了多种划分管理人才的方法,如按用人单位性质分:党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按工商企业分:企业管理人才、物业管理人才、投资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人才、旅游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项目管理人才、质量管理人才等;按不同领域和行业分:卫生管理人才、体育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人才、科技管理人才、教育管理人才、农业管理人才、食品质量管理人才、社会事业管理人才、军事管理人才等;按层次分:高级管理人才、中级管理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今后随着各类人才素质研究的深入,为准确、科学地选拔人才,实现分类管理人才提供了依据。 
(二)研究方式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
在研究管理人才之初,由于各方面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研究尤其是管理人才素质的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或定性研究,研究成果在管理人才招聘、管理人才选拔、后备人才储备等实际应用上,缺乏可操作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管理科学与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在借鉴、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少研究者结合中国管理人才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逐渐开发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人才素质模型,并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尽管还有不少问题和缺陷,但是这项研究的步伐不仅不会停下,还会加速向前发展,这是不可改变的趋势。
(三)研究力量不断增强,研究组织形式将转向团队协作
管理人才研究在20世纪80、90年代,主要是个别、少数人单兵作战,或少数地方在研究,呈现出几个研究“点”,因此,研究成果也有限。但是,进入21世纪,参与到各类管理人才研究的人数无论从数量、层次,还是从研究地点的多少、研究成果的质量与层次,都上了新的水平和台阶,真正形成了“面”即全国开花,而且以课题组形式进行集中或团队攻关研究。尤其是党政部门、企业等的社会需要,将激发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研究效率。而且高等院校之间、地区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研究在不断加强。可以相信,今后这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大项目的趋势必将进一步加强。


四、代表作介绍
硕晶忱著,《管理人才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该著作,是我国第一本以“管理人才学”命名的著作,在中国管理人才的研究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是首次将“管理”与“人才”结合起来论述的著作,构建了管理人才的研究体系和基本框架。全书共六篇23章,37万字,突破以往论述的固定模式,以“序篇”开始,中间贯以“导论”、“场论”、“质论”、“道论”,以“尾篇”结束进行相互照应。该书从现代管理科学的作用开始,从挖掘我国历史上珍贵而又丰富的管理、人才思想等民族文化遗产着手,同时又吸收、借鉴西方和日本的有益的管理思想,对管理人才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界定,详细论述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人才学的作用和意义,及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特别是从“场论”的视角来探讨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及其成才规律,从“道论”的视角提出“用势”之道、“用度”之道等选人、用人的方法,视角独特,令人耳目一新。该书是作者从人才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适应了中国管理科学发展趋势,为建立中国管理人才学作出了贡献,对管理人才的开发培养和对管理人才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推进与奠基作用。


 

相关链接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专家委员会 | 专业人才库 | 人才评测 | 企业招聘 | 培训动态 | 培训服务 | 证书查询 | 合作联盟 | 最新公告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所  联系电话:  010-83687696   传真:010-83687696 邮箱:rczlyjs@126.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88号  邮编:100070   法律顾问:邓小华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学术探讨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着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