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所  
注册  |  登录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专家委员会 专业人才库 人才测评 企业招聘 培训动态 培训服务 证书查询 高校招聘 最新公告 联系我们

  热门资讯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做好留学人才 

· 中国需提升人才全球配置能力 

· 新时代 留学人才大有可为 

· 【图解】习近平引领加快建设创新型 

· [职通车]天津人才新政6天落户58 

· 新起点,开启中国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 全国高技能领军人才座谈会在北海举 

· 习近平:技术和人才是网络强国关键 

· 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 吸引海 

· 【职通车】京沪入局“升级版”人才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者论述 > 把"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 人才思想落到实处

把"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 人才思想落到实处

来源:人民论坛网   发布时间: 2017-06-21 13:41:44   浏览:3179次  字号: [大] [中] [小] [收藏]
一、"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是习近平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在治国理政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识才、爱才、育才、用才、敬才以及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等为内涵的人才思想体系。如果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才思想的核心,则与之相关的“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有关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

2013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考察时讲到,“要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希望年轻一代坚定创新超越、产业报国的远大志向,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多作贡献。”把培育高技能人才队伍当作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对年轻人努力成为高技能人才、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多做贡献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时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弘扬劳动精神,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把劳动光荣与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并列为时代风尚,并突出了劳动精神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他之前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并列为时代新风的基础上,强调“技能宝贵”同样是时代风尚,特别是第一次提出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重要论述。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帮助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拓展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成长成才空间,引导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当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战略任务,并对提高职工和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

深入学习上述重要论述,不难发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思想贯穿始终。“人人皆可成才”突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概念的丰富,对人才标准的校正,对人才涌现的期盼,着眼于“识才”、“爱才”、“敬才”;“人人尽展其才”则突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培养、教育、培训等各项工作的新的要求,着眼于“育才”、“用才”。这样的思想,既与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人才的进步性、时代性、实践性、广泛性、群众性、层次性一脉相承,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皆可以为尧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优秀思想一脉相承。

而怎样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思想落到实处?有许多具体的工作去做,在当前,我认为首先要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解决校正人才标准、弘扬劳动精神、推进教育改革三个问题。

二、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校正我们的人才标准。

毋庸讳言,受多种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社会的成才标准、人才标准是不够完善、不够健康的,如果说片面的“尖子”教育、精英教育曾经对培养一大批创新性人才做出过一定贡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力不从心。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和新常态,进入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大变动的时代。这个阶段加上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加上我们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急迫的要求,要求我们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大规模的技术人才支撑。也就是提供两个公共产品,一个公共产品是在全社会通过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一个公共产品是提供大量的大国工匠。这就是我们的历史任务。”要大力倡导“卫星要上天,马桶不能漏水”的科学完整的人才观,我们固然要重视科学家、院士、人文社会科学家等高精尖人才的培养,让卫星上天、蛟龙入海,同时也要高度重视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让马桶不漏水、手机不漏电。

当前,我们要注重工匠特别是“大国工匠”人才的培养。“大国工匠”和科学家、企业家一样,同样是优秀人才,是稀缺性资源。从技术层面看,“大国工匠”可谓千千万万工匠中的专家、院士,工匠中的技能先锋、创新群体,是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技术引领者,是大国崛起、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重要担当者;从精神层面看,“大国工匠”可谓千千万万工匠中的劳模、英雄,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传承者、弘扬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者。他们不仅是工匠群体学习的榜样,也应是全社会褒扬、学习的榜样。

总之,校正人才标准的主要目的是把"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落到实处,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克服人才工作中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进一步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加强“大国工匠”选育工作。

三、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弘扬我们的劳动精神。

劳动与成才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只有正确的劳动观,才能形成正确的成才观。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看,由于劳动观存在一定缺陷,“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观念也对劳动者,特别是青年学生产生着深刻影响;而在社会宏观环境方面,由于实体经济后劲不足,网络经济、金融业态等虚拟经济虚火旺盛,导致青年群体容易产生投机心理和冒险心理,现实和虚拟世界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投机主义等不良思潮也给青年带来冲击,导致一部分人推崇一夜暴富、崇尚享乐安逸、渴望一夜成名;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相当比例的青年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劳动观念、劳动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以自我为中心、不善协作、好逸恶劳等心理行为在很多人身上不同程度存在;从学校教育来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多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一度在我国教育方针中出现的“劳动者”、“生产劳动”等词汇也已逐渐消失。这些问题导致的最大后果就是,相当多的青年看不起普通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看不起创新创业,有的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去吃苦受累,自食其力;有的诚信意识匮乏,随意毁约、跳槽等现象频发。

因此,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劳动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28日在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指出的那样,“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还指出,“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四、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推进我们的教育改革。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落实科学完整的人才观的重要事业,职业教育更是如此。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我们加快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指明了方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对职业教育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上述思想的深刻体会。

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完善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挂职、交流的“旋转门”机制,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促进人才迅速成长;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新型学徒制,让广大教师既可以操作又可以教学,不断调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尽快搭建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实现学生在一定节点上的身份转换,既促进素质提升又推进多元人才成长;同时,还要改革和推进继续教育,大力开展职工培训。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唯一的直属院校,其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也是一所从革命解放区走来的、有着"红色基因"的高校。1949年9月,全国总工会在晋察冀边区行政干校基础上组建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党的早期创始人李立三同志任第一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工会人才,曾与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并称全国三大干部培训学校。1984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2003年转制升本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校近70年来,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学校在劳动关系与工会领域的学科相对齐全,拥有以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劳动与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社会工作等特色专业为核心的本科教育和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学校还以全国工会干部培训为长期任务,同时举办高水平的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迄今坚持24年的劳模本科教育,为大批共和国劳动英模、“大国工匠”提供了深造机会和成长空间。他们中既有来自纺织、冶炼、钢铁等重要产业生产一线的杰出职工代表,也有柳祥国、郑贵有等10余位“大国工匠”级高级技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思想,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办学特色,突出办学优势,提升办学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刘向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

相关链接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专家委员会 | 专业人才库 | 人才评测 | 企业招聘 | 培训动态 | 培训服务 | 证书查询 | 合作联盟 | 最新公告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所  联系电话:  010-83687696   传真:010-83687696 邮箱:rczlyjs@126.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88号  邮编:100070   法律顾问:邓小华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学术探讨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着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