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所  
注册  |  登录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专家委员会 专业人才库 人才测评 企业招聘 培训动态 培训服务 证书查询 高校招聘 最新公告 联系我们

  热门资讯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做好留学人才 

· 中国需提升人才全球配置能力 

· 新时代 留学人才大有可为 

· [职通车]天津人才新政6天落户58 

· 【图解】习近平引领加快建设创新型 

· 新起点,开启中国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 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 吸引海 

· 全国高技能领军人才座谈会在北海举 

· 【职通车】京沪入局“升级版”人才 

· 天津进一步升级人才“绿卡”服务功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者论述 > 找准人才工作创新的着力点

找准人才工作创新的着力点

来源:人民论坛网   发布时间: 2017-06-21 13:33:37   浏览:1466次  字号: [大] [中] [小] [收藏]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优秀人的才理论深度融合,结合国内外发展实际,形成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哲学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的习近平人才思想体系,为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人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理论指南和基本遵循。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经济社会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落实习近平人才思想,不断推进人才工作的创新发展,是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式、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的迫切需求。推进人才工作创新,既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更要结合当前实际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抓住问题关键,找准着力点,确保工作实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人才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人才培育力度不断加大,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优秀人才培养基地与集聚中心。但毋庸讳言,我国在人才工作上仍然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人才流动不畅、人才使用不当等阻碍人才战略目标实现的体制机制障碍。找准人才工作创新的着力点,就要不断健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深入推动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使人才评价、使用有更加科学的量化依据和制度遵循;加强人才管理的民主法制建设,创新人才服务机制,使人才选拔、任用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积极营造符合人才培养使用的优良环境,切实打通人才培育、流动、使用、发挥作用的机制障碍,才能真正拓展人才发展空间,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真正调动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才能把更多的人才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来,真正实现天下人才为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宏伟事业发展所用。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是人才产生的土壤与摇篮。在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时代,树立长远的人才战略,既要有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国际视野,又要坚持自主培育、持续培养的人才工作理念,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使人才培养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使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不断增强教育自信,切实提升中国教育制度、教育理念的世界化水平,积极推动优秀的中国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教育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基础与灵魂,没有教育的自信,就没有民族的自信。教育文化是所有文化中最易于传播和最易于被不同民族所接受的文化,缺乏自信的教育文化,很容易被其他教育文化所代替,既不可能培养出敢为天下先、能为天下先的杰出人才,也无法吸引天下人才的广泛汇聚。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教育理念,善于在继承、发展、学习、借鉴和创新中不断提升整体教育水平,推进世界先进教育理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教育理念的高度融合,切实改变当前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自我弱化现象,真正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要全面审视当前的素质教育制度,真正构建起集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质为一体的现代素质教育体系,切实扭转素质教育等同于文艺素质的教育思想。真正的人才必然是有民族脊梁、世界视界的人才;真正成功的教育,必然是能将爱国主义、人类情怀无缝衔接的教育。要敢于旗帜鲜明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教育培养的全过程。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力度,不断扩大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人员数量,通过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制度改革,构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在中职、高职、高专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专业硕士覆盖范围,积极探索推出专业博士,拓展应用型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发展空间,使人人成才成为现实可能。

深入推动人才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改革,创新人才评价方式。人才评价是整个人才工作的核心和指挥棒,评价机制是否完善,评价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人才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使人才评价、使用有更加科学的量化依据和制度遵循,是提升人才工作服务国家战略和创新发展的能力的根本要求。要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对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服务型人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突出不同的评价导向,逐步建立完善技术工人、新型职业农民评价体系,切实建立分领域、分层次、分类别的科学评价体系。要加快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切实改变当前以政府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政府引导,以评价体系为依据、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专业组织为重要参与方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多元人才评价机制。要高度重视人才评价工作的统一性、公开化、科学化,确保人才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合理,切实改变当前人才评价中存在的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贡献,重近期、轻长远,重显能、轻潜能的不良导向。要加强人才评价的法制化建设,逐步建立人才评价责任追究制度,将人才评价纳入法制轨道,从根源上杜绝人才评价过程中的官本位和人情评价、暗箱操作与权力寻租等不合理现象,真正树立人才评价正能量,有效激发各类人才发展活力和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要从国内实际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国外人才评价与国内人才评价的衔接与融合,加强人才评价体系的国际化,为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提供评价体系支撑,为引进国际人才、留住国内人才提供评价先导与管理依据。

强化人才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人才服务机制创新。人才管理是人才工作的重心,是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关键环节。加强人才管理体系建设,是创造人才发展的优良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积极性,充分开发人才潜能根本途径。当前,我国的人才管理还基本沿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人才管理体系,已经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制约着人才工作的健康、快速、有序发展。强化人才管理体系建设,就要切实转变管理理念,自觉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真正树立管理即服务的人才工作理念,并将服务理念贯穿人才的预测、规划、选拔、任用、考核、奖惩、流动的全过程,真正能通过人才管理吸引住人才、保留住人才,不断提升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人才进一步发展。要坚持人尽其才与客观公平原则,创新人才选拔的组织体制建设,打破人才使用的层级限制与条块分割局面,切实建立人才跨领域使用、跨层次使用的现代人才选拔使用制度,让真正的人才选拔到可以尽展其才的工作岗位。要坚持党管人才与民主法治原则,坚持党对人才事业的领导,加强人才的政治吸纳和政治引领,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政策加强人才服务保障。要不断推进人才工作的民主化进程,逐步完善人才选拔任用上的公推公选制度,人才罢免上的民意代表制度;高度重视对人才的团结引导、思想联系和感情交流,使人才工作真正广泛体现民意;要强化人才的后勤保障服务,为人才安心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要大力加强人才工作的法治化建设,把人才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使人才工作各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断推进人才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让真正的人才敢想敢干、能想能干,切实避免任人唯亲的人才使用现象和带病提拔现象,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要进一步完善人才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通过人才竞争,激发人才创造性,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拓宽人才发展空间;通过强化人才激励,增强人才竞争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要坚持人才自由流动原则,打破机关、事业、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藩篱,变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为社会所有,创造人才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跨领域、跨层次的合理流动,有效实现人才"能进能出"的自由流动,给真正的人才创造更多发展机会。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化专业人才管理机构的健康发展,社会化专业人才管理机构是目前以单位为主的管理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创新人才服务、实现人才动态管理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化专业人才服务机构发展还不够充足,难以满足人才管理发展的客观需求,可以因应形势,采取政策倾斜等措施,推动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

总之,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进入了创新密集期,人才日益成为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力量,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必须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进一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动人才工作创新,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评价方式、人才管理机制,才能培养、凝聚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郭丰荣,劳动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相关链接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专家委员会 | 专业人才库 | 人才评测 | 企业招聘 | 培训动态 | 培训服务 | 证书查询 | 合作联盟 | 最新公告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所  联系电话:  010-83687696   传真:010-83687696 邮箱:rczlyjs@126.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88号  邮编:100070   法律顾问:邓小华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学术探讨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着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